“第三届域外汉文文献语言学工作坊”顺利举办
Body
2022年11月5日至6日,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主办的“第三届域外汉文文献语言学工作坊”顺利召开,五十余名从事古文献、古汉语研究的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文珠,围绕主题“域外汉文文献与中国传统语言学经典研究”展开探讨。
本次会议基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域外文献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证据,助力整合传统、新兴学科资源。会议分为开幕式、大会发言第一阶段、分组发言、大会发言第二阶段兼闭幕式四个环节。
11月5日上午,会议如期开展。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徐俊刚副研究员主持,中文系(珠海)系主任助理贾智副教授致开幕辞。贾智老师向与会学者表示了欢迎与感谢,随后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主题与目的。贾智副教授强调了研究散佚的中国古辞书及相关文献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希望本次会议能为学者们提供一个共进共促的探讨平台。开幕式上,贾智副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发展历程,欢迎与会专家举荐人才。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学者线上合影留念。
大会发言第一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仁瑄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贵元教授通过研究由日本僧人空海编撰的《篆隶万象名义》中的用字,分析了其中汉字使用过程的消长,为看待古籍中用字情况提供新视角;日本南山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梁晓虹教授基于《大般若经音义》详细梳理了佛经音义在日本的发展史,即汉文佛典音义在古代日本的传播和流变史,对当下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工作也一定借鉴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芃则讲解了原本《玉篇》引《汉书》的材料。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池田证寿根据初唐宫廷写经和日本古辞书对汉字字体史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作了比较充分的整理与说明,认为标准字体有其时代性,反映了汉字历史的演变过程。
11月5日下午,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第一组研讨会的14位专家围绕域外汉文与古今字研究、汉语字词关系判定、秦简字词研究、古文字新证、异体字研究等方面展开了三场分享,并进行了互动研讨与深度交流,学术氛围浓厚。
第一组第一场会议由郑州大学温敏副教授主持。郑州大学温敏副教授分享了其韩国传统字书与“古今字”的研究;湖北师范大学李凡讲师分享了其关于朝鲜朝《经史百家音训字谱》义理解字的研究;韩山师范学院的王亚龙老师分享了其黑水城文献《六十四卦图歌》校读札记中的观点;中山大学研究生李烨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就“后疫情时代的多模态文字传播模式研究”展开分享。研论阶段,温敏副教授与李凡讲师交流了古文字方面的观点;李凡讲师与王亚龙老师探讨了方言发音与古文字读音方面的问题;温敏副教授与王亚龙老师对古文字中增笔画等特殊语言现象及其定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研讨中,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谈言微中,讨论卓有成效。
第一组第二场会议由贵州师范大学龙仕平教授主持。广州大学谢国剑教授分享了其研究——从“燓”字看汉语字词关系的判定的观点;贵州师范大学龙仕平教授分享了其关于“《汉语大字典》第三版增收异体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高中正讲师以《孟子》“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补充论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美辰讲师分享了其关于《左传》“惎”字新证的观点;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凌嘉鸿分享了其关于《韩非子·五蠹》“趣本务”为“败本务”说的观点。交流阶段中,龙仕平教授向凌嘉鸿请教了“趣本务”变为“败本务”的问题,肯定了其从“合理性”方面入手的方法,同时,也从“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可相会印证”等方面为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龙仕平教授又与高中正讲师交流了“舍”和“余”替换关系的观点。交流中,专家们集思广益,一语破的,讨论结果发人深省。
第三场会议由广州第二师范学院杨鹏烨主持。安徽大学顾王乐分享了其关于《说文》新证的研究;广州第二师范学院杨鹏烨分享了其关于秦汉简帛韵文字词新释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翁明鹏以岳麓秦简《占梦书》“燔洛和毄(繫)囚吉”为中心展开分享;深圳大学韦婷针对《诗经》“不易”辨正展开分享;贵州师范大学张青松针对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字际关系展开分享。研讨阶段中,李洁然老师与杨鹏烨交流了通假字方面的看法。研讨中,专家们研精致思,有独见之虑,推动了域内外汉文文献及语言研究的发展。
第二组分组发言共分为三场。第一场由中山大学许树妙助理教授主持,李广宽、王曦、李福言、许树妙做发言分享。
武汉大学李广宽副教授以《碛砂藏》随函音义为中心分析了浊上变去完成于宋初说,展示了浊上变去在宋代的新进展;安徽大学王曦副教授简要论述了多音字常读音在反切研究中的意义;江西师范大学李福言讲师考察了佛典音义中的“觜”字方音,细致分析了“觜”在佛典音义中的开合口问题;中山大学许树妙助理教授分析了重纽的演变性、方言性及其中古异读层次,回应了这个汉语音韵学的焦点问题。
第二场会议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李宁讲师主持,皮华林、安英姬、王继超、郑伊、李宁、牛振做发言分享。
湘潭大学皮华林讲师通过分析韩汉对音材料中谚文音值构拟原则,提出应该坚持朝鲜语与汉语音相互联系、朝鲜语与汉语音相互区别、语音发展渐变的三项原则;云南民族大学安英姬讲师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东国正韵》的汉字音性质历时性进行阐述,并以三个元音阳声韵字为例进行历史层次分析;厦门大学王继超副教授重新梳理了梵汉对音法的考源问题,并提供了此项研究的新进展;浙江大学郑伊使用数学公式的方法对《篆隶万象名义》的重纽类型进行介绍,很大程度上验证了李秀芹对中国重纽类型发展的相关认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李宁老师详细梳理了江户时代日本人接触、了解汉语的若干途径,为当前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郑州大学牛振副教授以音译西药名为视角,探究了日本西药译名对中国西药译名用字的影响。
第三场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冯璐主持,杨望龙、冯璐、闫凯、赵铁锌、孟奕辰做发言分享。
浙江外国语学院孟奕辰讲师首先基于梵汉对勘对东汉译经中的“一切”进行语义探究;中国人民大学冯璐则为大家介绍了朝鲜时期《方言类释》收吴语词的特点及价值;中山大学闫凯副教授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中国文化语言学和俄罗斯语言文化学进行全面系统对比和阐释,这将有利于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赵铁锌讲师则梳理了俗语词“包弹”的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最后浙江大学杨望龙全面介绍了索萨的著作《海南口语手册(文昌方言)》,分别从语音、词汇与形态-句法三个方面阐发其语言学研究价值。
第三组讨论的上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张磊老师主持,四位主讲老师主要围绕域外汉文字书的研究价值及基本特征的主题展开分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张磊老师以“论《新撰字镜》对汉语史研究的价值”为题发言,他分别从《新撰字镜》对近代汉字研究·对音韵学的研究·以及对训诂学的研究等角度展开论述,肯定了其在汉语史研究上做出的贡献;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李昕皓老师据产生原因不同将日本平安時代汉和字书图书寮本《类聚名义抄》中的传抄文献分为“有意”之异文和“无心”之异文两类;枣庄学院副教授史大丰老师则围绕“日本镰仓时代字书的特征”进行分享,提出镰仓时代字书主要分为词源类、韵书类、药物类、佛经音义类,介绍了各类别下具体的书目以及作用;湖南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王安琪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论文《试论日本“倭玉篇”系列字书的的语言研究价值》,并从辞书编纂、文字学和音韵学等三个方面阐释了“倭玉篇”系列字书的学术价值。会后,各位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
下半场由中山大学孙茂霞博士后担任主持。本场汇报中,演讲内容跨度从文献价值到中医的词义考。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研究生陈煜绮分享了她与贾智老师的论文《和刻本<新语>文献价值说略》,他们以宝历本为底本,对校天一阁本,辑录异文,并利用异文来纠正原书脱讹,对前人的校勘成果进行必要的补充、订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冯先思老师,围绕“裴韵写本形态探赜”的话题展开论述,指出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本为正反面都书写的龙鳞装,后被人揭开重裱,台北故宫博物院公布的裴韵高清图版证实了这一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王正博士以“《中论疏记》引《玉篇》考”为题发言,分别从注音和释义出发,指出《玉篇》引文与《名义》有较高的一致性,并得出两书有一定的关联性的结论;外交学院朱圣洁以中古医籍中的“淋沥”作为研究个案,考察该词的医学内涵,归纳其医学语义,同时探索了其特殊义与常用义之间的关系。在会议的最后,孙茂霞同学点评指出本次会议展示了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思考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研究内容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也展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的兼容并包。
11月6日上午,王贵元教授主持大会发言第二阶段。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黄仁瑄教授所作题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慧琳”音义校读札记》的报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浩分享其主题论文《原本<玉篇>残卷补论》;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何华珍教授及其博士研究生陈德裕则探讨了比较少见的越南汉文文献相关内容。
闭幕式上,王贵元教授进行大会总结。他首先对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为域外汉文文献这一小众研究所搭建的交流平台表示感谢,并称赞此次工作坊会议涵盖齐全、内容面广、质量上乘,尤其提到,今仍处于初始阶段的域外文献的研究大有可为。随后也对域外汉文文献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对众学者表达了衷心的祝愿。
相聚文珠,共享盛宴,第三届域外汉文文献语言学工作坊圆满落幕。本次会议线上线下参会学者50余人,总计报告论文44篇,研究主题多样,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成果丰硕。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域外文献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和周边各国的文明交流史,响应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与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扩大中外人文交流的号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